一直想寫一些投資基金的經驗談,不過市面上都有一些教讀者買基金賺大錢的工具書,在這些投資專家前談基金來談投資基金真是可惜,雖然從買第一支基今至今將近20年的時間,也在銀行待在10年以上,與專家相比還是班門弄斧,可是昨晚與久未連絡的朋友通電話以後,發現他與許多人都犯了同樣的投資基金的毛病-”該賺反賠”,所以決定還是談一談好了。不管是有關投資基金蠹書籍或專家都會告訴讀者,投資基金很簡單,可是既然是簡單的事,為何能寫出厚厚一本書呢?豈不是化簡為繁嗎?而且有許多細節的地方,書裡不會說,作者不敢講,而往往卻是投資新手最忽略之處。
我歸結投資基金一句話”慎選基金、關心基金”。許多人買基金往往是人云亦云,這個人多半是銀行理財專員。電是購物頻道的購物專家其實就是商品推銷員,講白一點就是業務員,可是換了個頭銜我們就忘了他真正的身份,所以銀行內的理財專員就是推銷基金的業務員,業務員的收入都是來自傭金。但國內銀行的理財專員素質是比不上國外銀行的,國內銀行可能花百萬元,再利用3~6個月的時間訓練一位理財專員嗎?而訓練期間不但不用上班還能領高薪,國內銀行業能有這種眼光、敢作這種投資嗎?
過去理財專員的來源主要來自二種,由於銀行的貸款利率甚低,幾乎已無利潤可言,唯一穩賺不賠的業務就是收取手續費,從水電費等公用事業費到各項代收服物的費用等,而基金手續費的收入已成為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。貸款部門縮編以後,原先作房貸、信貸、汽貸…..的業務人員在業務量萎縮收入銳減後,當然必需轉至信託部去賣基金了。而非業務人員在縮編後,多出的人力該如何呢?如果資遣,銀行得付出一筆可觀的資遣費,除非員工自己走人,而銀行最”熱門”的部門一個是信託部、一個是催收部了,這些與客戶從不接觸的內勤人員,突然被銀行調去做業務或催討款項,平常嬌生慣養的內勤人員根本無法承受此種壓力,最後只有摸摸鼻子自己走人,銀行也省了可觀的資遣費。
留言列表